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,安全感是“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、安全和自由的感觉”,支撑起生命和心理健康。
安全感有时是外在的,比如担心失恋、失业、生病等――这些担心有明确的对象,通过改善环境可以重新获得。
有些安全感是内在的,例如家财万贯却常被贫穷的噩梦惊醒,这种不安全感来自脆弱的内心。
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,有以下 5 种迹象:
没有安全感的人,不敢麻烦别人,不想给对方添乱,也害怕对方会因为怕麻烦而嫌弃自己,总是希望自己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。
没有安全感的人,从小被贴上“懂事”的标签,但没有谁天生就是乖巧懂事的,看似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,其实受了太多委屈。
没有安全感的人,多数心思敏感细腻,考虑问题周到,总是顾及别人的感受,忘了要好好爱自己。
信息迟迟得不到回复,猜测对方和谁在一起,是不是不想理你了;
对方面无表情从身边走过,你会一直在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。
3、对未知有很深的恐惧
没有安全感的人,对未知的恐惧已经深入于心,甚至成为一种本能的反应,现实生活里写满了各种“怕”:
怕赚钱的速度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。
殊不知,真正使你感到焦虑的,是你的内心。
就是没有安全感的人的真实写照。
明明心里很在乎,却要假装无所谓;明明出事了,却要装作我能行。
由于严重缺乏安全感,凡事搁在心里不愿表露,生怕说错一句话而遭到别人的攻击或排斥,最后只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。
没有安全感的人在想些什么?这里收集了一些大家的想法:
@ 神奇女侠的理想:朋友常说我,每次一恋爱就一头栽进去,完全没有自我。其实我也知道,我经常粘着他,想知道他的一举一动,有时候没有他陪我会很焦虑……
@ 一枪BIU了你:没有办法表达“爱”,对任何人(包括父母,爱人)都说不出口,甚至情人间拉拉手亲亲嘴我都觉得肉麻。
@ SUPER_779:我不知道为什么,在一段关系里,有时候我会觉得两个人太过亲密了,然后我会想要逃开。但其实我知道我是渴望一段亲密关系的。
缺乏安全感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容易患得患失、若即若离,对伴侣、家人、朋友都充满不安全感,就好像在走钢丝,害怕随时坠落而不安。
为什么有些人安全感很高,而有些人就很患得患失?
如果用“矫情、哗众取宠”来解释就太肤浅了,更深层次的原因,我们可以从每个人的依恋类型找到。
亲密关系逃不过四种风格,心理学家把它分为4种依恋类型:安全型、恐惧型、痴迷型、拒绝型,其中后三种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。
安全型依恋的人对人际适应性强,而不安全型依恋者与人相处容易疑惧,依恋关系的失常导致安全感缺失。
安全型依恋(高亲近,低焦虑),他们与人相处时是一种舒适的状态,乐意与人亲近,不担心别人会随时离开,也不会过分依赖别人,失去自我。
他们是适应能力最强,亲密关系最稳定的一群人。
恐惧型依恋(低亲近,高焦虑)的人就是会经常陷入自己设的局里出不来。
他们内心戏十足,脑海常常浮现被抛弃的场景,也会压抑和隐藏自己的感受。
粘人的痴迷型(高亲近,高焦虑),他们对对方千万般好,但有时会过分依赖,对彼此的边界混乱不清。
拒绝型依恋,他们是生活的独行侠,崇尚独立,最看不起依赖别人的人。
比如看到前面卿卿我我的情侣,他们鸡皮疙瘩早就掉一地,也很不理解人为什么能这么亲近。
拒绝型的人在家庭、爱情等亲密关系中倾向于选择回避,就像《欢乐颂》里的安迪,与人保持最大的距离以追求独立。
安全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“上帝的礼物”,而需要在后天慢慢培养。缺乏安全感的人,往往有下面一些经历。
英国心理学家约翰・鲍尔比认为,六至二十四个月的婴幼儿与父母的关系决定其成年后的安全感。
儿童时期,如果父母经常争吵、情绪阴晴不定、教育方式粗暴等,孩子的心灵长期被紧张、恐惧、不安折磨着,久之也容易缺乏安全感。
比如,有过失恋经历的人可能会在下一段恋情中疑神疑鬼。曾经历过贫穷的人可能会对金钱的匮乏心有余悸,进而不择手段地“捞钱”。
曾在深夜被暴徒袭击过的人可能对黑暗产生恐惧。